近日,在华蓥市溪口法庭有这样的一幕:法官将厚厚一沓现金郑重地放进宋大爷颤抖的手中,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终于展开了笑颜,“太好了,我终于可以去治病了!”
案情回溯:治病钱难取
宋大爷年逾古稀,身患重病,与前妻离婚多年,每月仅有一百余块的高龄补贴收入。其多年的积蓄全部存于有智力缺陷的儿子名下,实际由与儿子同住的前妻掌控。当宋大爷向她索要这笔“救命钱”用于治病时,却遭到拒绝。宋大爷无奈之下,一纸诉状将儿女告上法庭,要求归还存款。
断案说理:捕捉案件痛点
案情看似寻常赡养纠纷,但宋大爷的困境却令人揪心——重病之躯正在被无钱医治的阴影笼罩。
在耐心与宋大爷及法援律师沟通后,溪口法庭朱珈仪法官敏锐感知到这个案件背后紧迫的生存需求,同时明确案件的核心,这也是大爷最迫切的愿望——并非要与子女和前妻对簿公堂,而是索要存款用于治病。
下沉调解,联动破局
“坐堂断案易,化解心结难”,简单判决可能无法迅速解决老人的燃眉之急,甚至会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,必须主动下沉,寻求法理与情理的融合点。
法官当机立断,联合熟悉该家庭情况的村干部,将调解现场“搬”到了宋大爷家的院坝中。在朱珈仪法官的耐心释法与村干部的情理攻心下,前妻心中的壁垒终于被打开,并与宋大爷达成了相应调解方案。
随后,在朱珈仪法官的见证下,前妻将刚从银行取出来的钱交到了宋大爷手中,该起纠纷得到了实质性化解。
工作理念:多元化解护亲情
家事纠纷往往情法交织,溪口法庭始终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诉讼断后”的工作思路,通过“司法力量+基层组织+情感修复”模式,将矛盾化解在源头,既维护了法律权威,又弥合了亲情裂痕。
下一步,华蓥市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,不断健全完善涉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加强与基层组织的协同联动,并持续关注老年人权益保护,努力提升涉老案件调解和审判的专业化、人性化水平,切实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提供有力、有温度的司法服务和保障,全力实现“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安”的美好社会愿景。